镇江镀金液按其浓度,有镀水金溶液一般为酸性,其金含量低,可达0.4~0.5g/L。这种镀液成本低,因此溶液带出的损耗少。镀银镀金这种镀液所得金层色泽为青金色,特别适合镀批量大,且加工费偏低,又要镀层为金色的小五金件,如钮扣、腰带扣等。镇江镀金液按作用分,有预镀金是指在正镀金前在一特定镀金液中进行预镀金后再转入正常镀金工序。东台专业镀银经过预镇江镀金处理后的镀银厂家有几大好处:1)确保镇江镀金层的结合力。2)减少正镇江镀金槽被污染的可能性。3)经济实用,成本降低。4)可以提高镇江镀金层的致密性。
镀金,是一种装饰工艺,也是常用词汇之一。镀金最初是指在器物的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金子。后来,亦用来比喻人到某种环境中去深造或锻炼只是为了取得虚名。镀金质量的优劣是视镀金层的厚度多少、光泽亮暗为准。现在国际上通行的镀金首饰标准是;好的镀金首饰镀层厚度在10微米-25微米,一般的专业镀金首饰镀层厚度在2微米-3微米,如果在0.18微米以下镀层的首饰,就不能称为“镀金”而称为“涂金”,它属于廉价的首饰工艺 。
化学镀镍的历史与电镀相比,比较短暂,在国外其真正应用到工业仅仅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 1844年,A.Wurtz发现金属镍可以从金属镍盐的水溶液中被次磷酸盐还原而沉积出来。优质镀镍技术的真正发现并使它应用至今是在1944年,美国国家标准局的A.Brenner和G.Riddell的发现,弄清楚了形成涂层的催化特性,发现了沉积非粉末状镍的方法,使化学镀镍技术工业应用有了可能性。但那时的化学镀镍溶液极不稳定,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实际价值。化学镀镍工艺的应用比实验室研究成果晚了近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用运输公司对这种工艺发生了兴趣,他们想在运输烧碱筒的内表面镀镍,而普通的电镀方法无法实现,五年后他们研究了发展了化学镀镍磷合金的技术、公布了许多zhuanli。1955年造成了他们的第一条试验生产线,并制成了商业性有用的化学镀镍溶液,这种化学镀镍溶液的商业名称为“Kanigen”。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日本、德国化学镀镍已经成为十分成熟的高新技术,在各个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镀银处理:银在大多空气中很快就变色(tarnishes),此变色为黑竭色的硫化物污迹(sulfide stain)不仅泵坏外观而且损失焊接性(soderability)。为了防止或阻延此变巴的形成,镀银需做镀后处理如再镀上层(overlays)金或铷(rhodium),镀化处理 (passivation treatments)包括铬酸盐处理(chromating)及涂装氧化镀(beryllium)、胶状物(colloidal)。镀银厂家的镀层用于警备腐化,增长导电率、反光性和都雅。普遍应用于电器、仪器、仪表和照明用具等制造工业。电器、仪表等工业还接纳无氰镀银。电镀液用硫代硫酸盐、亚硫酸盐、硫氰酸盐、亚铁氰化物等。为了防止银镀层变色,通常要进行镀后处理,经常是浸亮、化学和电化学钝化,镀贵金属或有数金属或涂包围层等。
镀三元合金:当铜、锡、锌三种金属按一定比例同时电镀在工件表面时,将得到一种类似不锈钢外观,具有柔和光洁金属光泽的合金镀层。这是现在通讯连接器行业的主流三元合金镀层。该镀层不含有毒有害金属,表现为逆磁性,具有突出的电信号传输性能。同时通过调整镀液组分,控制镀层金属比例使得的三元合金镀层具有优异的耐腐性(450-500Hv) 耐腐蚀性(>96H NSS)和耐高温性( 250℃ 1H)。金石电镀专业生产镀三元合金。
优质电镀镍的优点是镀层结晶细致,平滑光亮,内应力较小,与陶瓷金属化层结合力强。电镀镍的缺点是:受金属化瓷件表面的清洁和镀液纯净程度的影响大,造成电镀后金属化瓷件的缺陷较多,例如起皮,起泡,麻点,黑点等,极易受电镀挂具和在镀缸中位置不同的影响,造成均镀能力差,此外金属化瓷件之间的相互遮挡也会造成瓷件表面有阴阳面的现象;对于形状复杂或有细小的深孔或盲孔的瓷件不能获得较好的电镀表面:需要用镍丝捆绑金属化瓷件,对于形状复杂、尺寸较小、数量多的生产情况下,需耗费大量的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