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镀金阐述镀金的发展史
电镀黄金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7世纪就有了雷酸液镀金的方法,真电镀金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1805年意大利科学家Brougnatell教授的研究。此后的100多年间,欧洲盛行电镀镍、铜、黄铜,仅少数电镀厂为了满足富人的需要而进行钟表、随身装饰品、金属餐具等的镀金。与此同时,美国进行的主要是与珠宝精细加工有关的镀金。
1838年,英国伯明翰的G. Elkington和H. Elkington兄弟发明了高温碱性氰化物镀金,并取得了zhuanli。它后来被广泛用于装饰品、餐具和钟表的装饰性镀薄金,成了以后一个世纪中电镀黄金的主要技术。其作用的基本原理到了1913年才为 Fray 所阐明,到1966年Raub 才把亚金氰络盐的行为解释清楚。在电镀金历史上第--次革命性的变革是酸性镀金液被开发出来。
早在1847年时,Derulz曾冒险在酸性氯化金溶液中添加氢氰酸,发现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镀层。后来Erhardt发现在弱有机酸(如柠檬酸)存在时,氰化亚金钾在pH= 3时仍十分稳定,于是酸性镀金工艺就诞生了。现在人们已经知道,氰化亚金钾在 pH=3时是有可能形成氢氰酸的,但氢氰酸在酸性时会同弱有机酸形成较强的氢键而被束缚在溶液内。而不会以剧毒气体的形式逸出来,这就是为何酸性镀金可以安全进行的原因。
到了20世纪40年代,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鼓舞了人们对电镀金在科学上和技术上探索的兴趣。当时要求的是如何获得不需经过抛光的光亮镀层,而且可以精、确控制镀层的厚度。这就提出了寻找合适光亮剂的问题。
1957年,F. Volk 等人开发了中性(pH 6.5~7.5)氰化物镀金液。还发现若加入Ag、Cu、Fe、Ni和 co等元素后不仅可以提高镀层的光亮度,也可获得各种金的合金,所用温度为65~~75℃,槽电压为2~3V,缓冲盐用磷酸盐。到了60年代,各种酸性的和合金系统的镀液被开发出来,而且发现了它们的一些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能。例如良好的延展性、耐磨性、耐蚀性和纯度等。在1968年至1969年间,国际黄金价格急剧上涨波动,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在不必要的地方也镀上金,因而发展出了局部选择性镀金的新技术。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和7o年代,无氰镀金取得了重大进展,这是电镀金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